五行如何用数字表示?
“五行的数字”是“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数术表达方式之一,属于生辰八字中“日柱”的部分(年柱、月柱和时柱各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用天干地支完整地表述,即: 甲己土,乙庚金,丙丁火,戊癸水,辛壬水,乙木丁火已土,丙火戊土庚辛金,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炉中火……等等; 用现代的阴阳历表达则是: 年份的最后一位数——年份尾数,如1987年为丁卯年,丁为阴火,卯为阳木,合为火木; 月数的后两位——月份尾数,如2003年是癸未月,癸为阴水,未为阳土,合为水土; 日号的最后一位——日期尾数,如1964年月十六日为甲午日,甲为阳木,午为阳火,合为木火。 时数的首位——时辰的第一个小时,如1950年月十七时为戊子时,戊为阳土,子为阴水,合为土水。
古人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由于一个时辰存在阴阳两种划分,因此一个时辰被划分为六段,每段五十分钟。其中前三个时辰(早八时至十时)用子午卯酉标注,后面三个时辰(晚十时至次日零时)用寅申巳亥标注,正中的两个时辰(九点至十一点)用辰戌丑未标注。 这样,一个公历日子就被划分为二十四个片段。如果某人生于公元一九七一年十一月十四日,则他的生日可以写成:一九七一年十一月初四辰时。十二月节气以冬至为界,分属子月和丑月。
数字不仅代表数的多少,也代表了一定的性质和内涵。数的内涵来自于古人对自然数的认识。在《易经》中就将“九”定为至数。《说卦传》说:“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的生化规律都可以通过数来推演和认识。
五行的五材论将五行与五种物质相对应,而五行数则是将五行分别以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来表示。《尚书•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樯。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樯作甘。”这里用数与味分别给五行以属性,并引申到自然现象及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五行数既是对五行生克规律的高度概括,又体现了五行生克的无穷变化,故《素问•五运行大论》说:“静着不用,动而不己,则数穷矣。”
从数学发展史来看,数学最初只是从数实物得来的一些数的知识,数在最开始的时候只是名数,每一种名数只对应于某一种东西,没有抽象概括的纯粹的数。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的计数要求也不断增高,他们希望能够用相同的计算方法来计数不同类的实物,这样就要求数与被计数的实物相分离。从名数到抽象的数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在这种飞跃过程中,数才可能应用于描述和推演事物的规律,所以后来人们总是把数与事物的属性联系起来,用来说明事物的属性。
数是人对客观存在的把握和对未知规律的追求,并使自己的思维与宇宙秩序取得一致。《淮南子•原道训》中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无为是顺应宇宙的运行而不悖逆宇宙的运行。易学中有“易有三义”之说,一是变易,二是不易,三是简易:“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易》固易,天下之理皆易也。”“不易”言万物变化中有不变者,即以不变应万变。“变易”言天下之理皆易,是变动不居的意思。“简易”是对前两者的总结,即天下之理得之于易,只要易之理明则天下之理尽在其中。“易”的道理并不深奥,它的思想核心就是“反者道之动”,任何事物都有其极限而又反复,宇宙是一个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刚柔相济的大系统。
从古代以“易”来探讨宇宙自然的规律开始,人们就有意地将数与天体的自然规律变化规律相联系,而且将人和人事等社会现象纳入数的规定中,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大系统。在五行的五材论中,五行以五材表示,而在五行数中,五材抽象地以数来表示,这是五行内涵的重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