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字的五行属什么?

苏含意苏含意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鲍(Bào)姓源流单纯,人口基数较少,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一十一位的姓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16%。 鲍姓来源有二:出此同源,均为望族大宗。一是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文王第十五子伯禽后裔食采于鲍邑,以邑为姓;二是春秋时齐国大夫食采于鲍邑,亦以邑为姓。 以上两说中,第一种说法较为准确,第二种说法不可靠。理由如下:

①齐国大夫不可能在周朝时期就有封地,更不可能在春秋初年便已有封地。

②《左传·昭公七年》和《国语·吴语》中曾提到过鲍,但时间都在鲁昭公元年和吴王夫差十二年,即公元前541年至前489年间。而周文王的第十五子伯禽建邦设国的时间是在公元前11世纪,远在此两千年前。

③从汉代起,史书多记载鲍姓为“姬姓国”或“姬姓所分”,如《晋书·宣帝纪论》称“姬姓之裔”、《魏书·高昌传》曰“汉武时属姬姓国”等,可知鲍姓为姬姓分支。 而春秋时齐国虽然姓姜,但实际上自吕尚开始就已经是姬姓了,到春秋时代更完全成为姬姓国。齐国大夫的鲍邑当也是姬姓城邑。如此,则第一种的来源解释更为妥帖。 战国中期,田氏代齐后,鲍姓仍承袭不衰。汉朝初期,刘邦实行郡国制,将汉初异姓诸侯王们所封之地分给子弟们作为藩国,其中刘肥被分封到了济北和胶西两地,其所封的济北王国国都博昌县(今山东寿光)便是以当地古鲍邑的名称来命名的。 至此,上古时期的鲍邑之地归属明确,即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的古淄河与孝妇河之间地区。该地区历来属于青州刺史部,故鲍姓也属东汉司马彪所撰地理著作《续汉书·郡国志》中所说的“青州诸县,惟章丘有盐铁”之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北方鲍姓多南迁至江浙一带。唐朝末年,朱温篡唐,致五代十国乱世,中原又有几次乱战,使得北方居民纷纷南下,大量迁入江浙一代。此后,中原的鲍姓与江南的鲍姓彼此融合,形成了今日鲍姓分布的格局——以长江中下游最为密集,华北次之,华南最少。

近现代以来,由于交通的便利和经济的繁荣,南方特别是江浙一带的鲍姓人士开始大举向北迁移,目前河北、河南等地均有该姓群体出现。

屈万岗屈万岗优质答主

鲍字的五行属木,用作人名时含义一般为希望他人生活丰富,充满活力,如鲍参。

具体分析:

用作取名时含义:

1、鲍参:鲍鱼和海参,取名寓意生活丰足,充满活力。

2、富鲍:鲍鱼很富,也用于取名,希望人生活的很充足。鲍还指鸟的尾羽。

字源分析:

鲍,会意字,从肉,包声。《说文》:“鲍,乾肉也。从肉,包声。凡鲍之属皆从 鲍。”《释名》鲍,暴也,以盐涂之暴晒干也”“乾鱼为鲍,从肉,包声,乾肉也”“鲍鱼即渍鱼,盐干之鱼;按:今江淮海岱之间,皆煮海水令极咸,乃曝令消尽成泥,谓之盐田,所以渍鱼肉而使干者,皆用此泥耳”。“本指干肉,即古代的荤菜。鲍鱼,是干制的腌制咸鱼,因盐渍成干状而得名,古代江边人以鱼为粮,鲍即粮饷,因此古代有‘鱼盐之利,以富齐”之说。后世专指腌制的海鲜鱼。”古人以海盐涂鱼,晾晒干后即成鲍鱼(古时“鲍”、“包”通用,包有裹、装、含的意思),鲍鱼鲜美奇香,是上等佳肴,故《论语·乡党》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yi(ai),陈米变味),鱼馁(鱼腐烂)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虽有至美,不先尝也不食”,孔子吃鱼不厌精,馁坏的肉不能吃,鱼酱不优质也不能入口。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