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菜有哪些?
“老广”是广东人对自己的统称,觉得这称呼比“南粤”、“岭南”更亲切,也更真实地反映广东人吃文化的历史传承。 说到吃,作为“老广”的自豪感简直爆棚。 作为粤菜的主阵地,广州不仅拥有全中国最齐全的菜系,且拥有无数道流传已久的美味佳肴。
要论最正宗的广州味道,还得从早茶开始。 广州人爱喝下午茶不是从咖啡馆兴起的,最早最有代表性的是茶馆。旧时的茶楼,大抵都有早茶、午茶和晚茶。但以早茶最为驰名。 早茶的时间通常为早上七点到九点。当时的人们,在上班前或上午有空闲时,都会去茶楼“叹早茶”——点一碗蛋挞、菠萝包,泡一壶红茶或者乌龙,优哉游哉地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在茶楼里,男人可以抽烟下棋,女人可以织补衣服,大人可以闲聊家事,小孩可以玩捉迷藏……大家各自找自己喜欢的位置,安安静静地享受这段时间里属于自己的惬意。 要品尝最正宗的广式点心,当然要去有着上百年历史的点心老字号。在北京东路上的“荣源馆”,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这里的点心,全部由师傅现场制作,新鲜美味。
很多人来荣源馆,都是为了一尝其招牌点心——虾饺。的确,这里的虾饺皮脆肉嫩,嚼劲十足。酥皮烧麦、干蒸烧麦、鲍汁鲜竹卷、椰香红豆糕……都让人回味无穷。
虽然如今早已被各类咖啡厅取代,但荣源馆依然坚持着早茶的传统,每天中午12点和下午3点半左右供应午茶和晚茶,一直持续到晚上9点半。
如果说荣源馆代表了传统茶楼的饮茶方式,那么“太古仓”则代表了一种新的都市慢生活理念。 位于海珠区沿江中路旁的太古仓,曾经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军用粮库,近代又被英国太古洋行租用,因此得名。
如今的太古仓,经过重新规划打造成集餐饮、酒吧、购物于一体的时尚生活街区。这里除了有独具特色的民国风餐厅,还有风格迥异的西餐厅和咖啡厅。 在太古仓内,你可以一边俯瞰江水奔流,一边享用美味佳肴。饭后,可以在文艺小资的咖啡厅里喝杯饮料,或者在气氛热烈的bar里小酌一杯。无论选择哪一种,你都置身在一个充满格调的生活街区内。 无论是历史悠久,承载着无数人回忆的茶楼,还是充满现代感的滨江夜市,它们都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广州人的生活节奏。
在这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随意挑选一家中意的餐厅,享受一场美好的“食”光。 “早茶晚酒”,这是广州人典型的休闲娱乐活动。早上去茶楼“叹”早茶,下午逛一下街,傍晚时分约上好友饮早酒……在这种不断更新的城市生活中,他们始终保持着一种从容不迫的淡定与优雅。
说起广东菜系,大家往往习惯地把它与“广州菜”同义对待。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广州菜”并非“广东菜系”的同义词,而是“广东菜系”里的一个支系、一个组成部分。正如“意大利菜系”里的“米兰菜”、“弗罗伦萨菜”;“中国菜系”里的“四川菜”、“江苏菜”一样。
广州菜,又被称为“广府菜”。广府菜的发祥地,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这里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海产极为丰富,取海鲜为烹调对象,又是广府菜的最大特点。烹制时强调“生猛”,活鱼活虾,鲜昧尽在其中。
广府菜的第二大特点是用料广博,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都有可入馔;三是擅长“蒸”,水鲜嫩甘香,原汁、原味、原色,最大限度地保持了食物的营养和美味;四是调味偏重,油重味浓。如香料、糖、醋、生抽、老抽、蚝油、柱候酱、沙茶酱等的用量就较之其它菜系为大;五是小炒制作突出,制作工序繁琐,用料细致、鲜美,成菜快捷,鲜、爽、嫩、滑,口味清鲜芳香。
粤菜源远流长,早在20世纪初即已誉满全国,与四川菜、山东菜、江苏菜并成为中国四大菜系。粤菜能后来居上,不仅在现代独领风骚,与其它菜系争雄争霸,主要是它具有四大优势。一是原料有优势:广东地处岭南,物产富饶。广东菜得以利用丰富的本地原料、引天下美味为已有,广收博采,使己壮大。二是文化有优势;广东历史上一向是中外文化的熔炉和交汇地,五方杂处,文化荟萃,对本土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广东改革开放较早,为粤菜引进现代先进技术和管理提供了条件,对粤菜的兴旺发达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三是技术有优势:广东菜博采四方精华,既得益于其它菜系,尤其得益于外来文化,又能融汇变通,不断总结提高和创新,因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粤菜烹饪技术体系。四是人才有优势:广东历来十分重视培养烹饪人才,烹饪技术人才辈出。
广东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早在秦末南越王赵佗时,就已经出现“玉馔”、“银膳”、“珠鳞”等精美佳肴了。三国时南越国的饮食文化已相当进步。
隋唐五代时,广府菜已初露头角。
宋代,广府菜进一步发展。一是出现了一大批精于厨艺的名家巧匠。二是烹饪技巧有进步。三是宴席质量提高。四是广州商业繁荣,饭馆林立,风味多异,各种点心、烧腊、炖品、清汤、挂卤、羹饭应有尽有。五是开始出现素食菜式。六是五代南汉时传入广州的回教菜,在广东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明代,广府菜的制作技艺进一步提高。在火候、调味的运用上更加成熟了。出现了有名的“满坛香”等菜肴,制作精细的“满坛香”,远近闻名,甚至成为当时海外商人入广州府城的必游去处。
清代,广府菜进入全盛时期。广东经济发达,饮食业非常兴旺,“店馆林立,饮馔之美甲于诸夏”。从官宦商贾到平民百姓,都以食为乐。广东人素有请人吃饭以长面子的习俗,社会上各种喜庆、应酬之类需要设宴款待的事由较多,故酒楼食店生意兴旺。
建国后,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亮了广府菜的发展道路。饮食界同仁在提高传统技艺和创制新菜上热情高涨、成绩斐然。许多被埋没的老粤菜,焕发了青春。1956年至1958年,仅广州地区通过抢救挖掘老粤菜,就恢复和创造新菜点3221种。广州等大中城市的老字号和新发展起来的酒家、饭店,人才济济,名厨辈出。60年代,广州菜厨师的队伍已经扩大到3万多人。50年代至80年代,广州菜的名师新秀有林卫民、陆日明、罗兆民、黎和成、吴金耀等。80年代末,广州菜名师新秀更是后起之秀,人才济济,如黄建农、谭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