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属于五行属什么?
“野”这个字,在五行属性上其实没有什么疑问的,因为它的部首为“阝”,根据五行相生的原理,“阝”部属土,那么“野”的五行就是土。 但是,我查了一下相关资料,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野”字的繁体字为“埜”,“埜”在古代作“苑”解时,其五行属木;而“埜”作“野”解时,其五行属土。 那么问题就来了:当“野”作“苑”解时,它属木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做“野”解时,它怎么突然就变成土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为此,我去查了《康熙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它们给“野”的字解中均指出:“野,田猎所在。从里,从网,凡网之属皆从网。”可见,“野”的本义是打猎的场地。
而古人打猎,一般都是赶着野兽进入事先布置好的罗网,进行围捕。所以,“野”字引申出“圈养”“圈禁”“囚禁”等意思也就很好解释了——被圈禁的人,不就像被关在笼子里面的野兽吗? “野”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郊外”,而“郊外”——不就是野外吗?“野”又回归了本性。“野”引申出来的“荒野”“原野”“田野”以及表示“偏僻”意义的“野”都顺理成章了——它们都与“野”(郊外)的意思相关联。
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整体观念,应用五行学说来描述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以及五种不同的运动和变化,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是对宇宙万物功能属性的五种概括。五者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化。自然界的一切,均可归纳到木、火、土、金、水五类之中,故有“万物归属五行”之说。
虽然五行之说是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缺乏辨证,但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和推动,仍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五行学说将人体五脏的生理功能和自然界的五种特性和运动形式相类比,分别归属于五行系统,并以此来说明人体五脏之间以及五脏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这就是将木、火、土、金、水的特性同人体的五脏特性及外周关系相对应,从而构成五脏系统,以理论上的五脏为中心,将人体的形体、官窍和自然界的四时、五方、五气等种种事物或现象相联系。
属木的有肝、胆、筋、目、生发、春季等;属火的有心、小肠、心包络、脉、 tongue 、高兴、升腾、夏季等;属土的有脾、胃、肉、口、忧愁忧虑、长养、秋季;属金的有肺、大肠、皮、毛、悲忧、清降肃杀、秋季;属水的有肾、膀胱、骨、耳、肾气、寒冷、冬季等。
按照“五行”的特性,肝属木,有调畅气机,疏通血液运行的功能,肝为风脏、罢极之本;心属火,有推动血液运行和调节体温的功能,为阳脏、君主之官;脾属土,有消化、吸收、转输等作用,为阴浊之脏、气血生化之源、仓廪之官;肺属金,有主持呼吸,输布气血,协调全身肌肉和骨骼的功能,为娇脏、相傅之官;肾属水,有贮藏和施泻精气及调节体内水分代谢的功能,又为封藏之本、作强之器官。在生理上,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