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什么来的?
“十二”这个概念是古人归纳的,它来源于古代对宇宙的认识即天上有十个太阳,每个太阳对应一年,十年就有十个人,当然第十个太阳就是下一个循环了;地上有十二个月,每个月包括一个季度,每季又有三个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和春分)每年有两个立春,也就是说两年里有四个春天;而人身上也有十二正经,它们分别掌管着人体的不同部位,这正应了那句“天人合一”“人身小天地”的说法 那么这些“地上一周”的概念是如何和“天上一天”联系起来的呢?这就要说到我们的祖先发现的一类奇特的现象——“回归年”。
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了“回归年”的存在,它就是地球公转一圈的时间,也就是365.2422天。然而古人并没有认识“回归年”这个名字背后的物理过程——因为地球公转并不是匀速的而是有一个“近地点”——在距离太阳最近的点,重力和向心力使得地球公转速度最快、远地点则最慢。因此就有了所谓的“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其实时间比这还要快一些),而这个变化的过程恰好被古人们发现了和他们制定的历法重合了!于是有了“今天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并刚好是昨天的一天”这种说法(实际上这是古代数九寒天的起源,今天进入“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开始了)。
而“立”的意思正好就是开始(而立之年意思就是到了三十岁才刚刚开始……),所以每天一立,12个“立”便是三年,如此年复一年就有了现在的“十二生肖”。
生肖,属相,古代星纪的一种,在十二地支中,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十二种动物用来配十二地支。
在十二生肖中,为什么没有猫呢?有人认为猫是外国人喜欢的动物,而在我国是孤陋寡闻,没有猫,这讲不通。因为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很早就有猫了,在100多年前,有外国人在河北买猫。猫的称谓也很古,如狸或狸猫,很古老的称谓了,至少从唐代就有猫了。唐文宗(公元827~840年)的大宦官仇士良在宫中养猫(“飞鼠”),这种飞鼠能抓老鼠,却不是老鼠。猫在我国很古就有,但怎么没有猫的生肖。
民间有一种流传很广的传说。在玉皇大帝召开动物会议时,规定每个动物轮流担任一年的生肖。猫由于平时太懒散了,就睡觉了,没有去听玉皇大帝的会议,结果与生肖名位失之交臂。所以,猫非常生气,看见最讨厌的老鼠,就追着咬。
这种说法很有趣,却经不起推敲。因为十二生肖的产生很早,在4000多年前商朝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有的生肖和今天的生肖不同。可见,在商代或商代以前就已产生了。距文宗和仇士良至少有4000年的差距,可见这是个牵强附会的传说。
十二选生肖,为什么选这12种动物,没有猫呢?
一是和我国古代的原始图腾有关,就是中华民族祖先喜爱的12种动物,猫并不是他们喜爱的动物。
二是与我国古代最初的十二地支有关。天干、地支是在原始人类观察太阳、月亮、星辰的运行中产生的。有12种属相也是和古代十二分法的纪日法相关。有学者研究甲骨文“马”字像两匹首尾相背的马。其实,“马”字像是一匹首尾相接旋转着的马,它与甲骨文中的“豕”、“鹿”等字一样,都是表示十二支周而复始转动不已的形象。地支“申”与“牛”字、地支“巳”与“鸟”字的字形字义,也有类似情况。“午”字像一柄带有十字套头的捕猎工具,“子”“鼠”二字都像一种会活动的生物,这都和农业生产有关。因此,十二生肖与天干地支一样是古人对日月运行观察的结果。由于鼠性蠢动,故取子为鼠;为了纪念发明牛耕的牛,取牛为丑;由于老虎行踪威猛神秘,古人常称之为大虫,故取寅为虎;……可见十二生肖的形成和选择与我国古代农业发展水平有关。古代汉族人民最早活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华北平原,主要是农区,老鼠(子)、牛(丑)、老虎(寅)、兔子(卯)、龙(辰)、蛇(巳)、马(午)、羊(未)、猴子(申)、鸡(酉)、狗(戌)、猪(亥),都是农区人们熟悉和常见的动物,因此选择为十二生肖。
由于猫不是北方人喜爱的动物,和农耕关系不大,因而没有列入十二生肖。再者,十二这个数字是和天文学、历法有密切关系,所以,不是13种动物生肖,而是12种动物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