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五行里面属什么?
《内经》上讲“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这个化与受纳,有一个过程。“食饮入胃,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脾胃。”(《素问·痹论》) 也就是说食物进入肠胃后,先要经过气的流转,然后才能化成精微营养全身。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首先,食物从口腔咀嚼开始,然后在舌之下有津液随之;其次,饮食入胃,由胃部气体鼓动,食物由混合状态逐渐分开;小肠之气下行至胃,胃之精微随之进入小肠;最后,大肠小肠吸收的食物残渣,由肛门排出。
这样一消化、一吸收,中间环节必不可少,这就是气化。没有气化的食物,只能停留肠壁表面,很难深入体内发挥营养作用。所以中医讲“健胃消食片”“整肠丸”等,都是帮助脾气运化,胃气下降的作用。
而茯苓,正是通过益脾补气,起到健脾祛湿,和胃止泻的功效。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的一部份。5~6月间选择生长在沙质土壤中3~5年、色白、直径15㎝以上、没有生"毛"的苓坡,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2~3天,反复晒堆,并切削去外皮,至现粟粒状白色时,摊开晒干即得。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肺、肾经。
《本经》称其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吐,悸腹中痛,寒热,利小便。别录谓令人吐,去痰。消渴,善行水,养心益气。
从其性味功能可知,茯苓是入心、脾、肾经,化痰、利水、安心脾的药。用其治疗水湿内停的水肿、淋证、泄泻、带下证,痰饮蓄留的咳嗽痰多,心血不足、心神不宁的心悸、失眠,脾气不足、中气下陷的腹泻、脱肛都有一定的疗效。